芬蘭觀課札記(一):教學節奏與教學策略

文/吳昌政

2017.07.24上午,ecology

[說明:這篇札記的重點在呈現芬蘭教師於一堂課中,如何自覺而精準地掌握教學重點、內容結構與教學節奏,同時自然地穿插豐富多樣教學策略。所有的教學手段都指向有效率的教學。儘管省略了很多有意思的教學細節與學生表現,也很節制地加以評論,我打這篇觀課札記所花費的時間仍然大於實際聽課的時間。如果一天有48小時可以用,就足以支持我每堂課都抱持這樣的紀錄方式。往後的札記會挑出每堂課的亮點,加以敘述。]

前往萬塔中學的路上,帶著甘甜香味的晨風迎面吹來。氣溫攝氏22度,天空很藍。這是雙橡芬蘭暑期學校第一天,有三堂課程,依序分別是上午的「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下午的「家政」(home economics)以及「團隊合作力」。

教室內單面採光。中央架設一部投影機,投影螢幕背後是活動式的電子白板,再後頭靠牆壁的是一面長約三公尺的黑板。牆上佈置了世界地圖以及學生作業。櫃體與牆角的置物桌上分門別類地放置了各式的教學資料以及教學活動所需要的工具、材料。教室中央放置了八組方便移動、拼接的課桌椅,有圓的也有方的。投影螢幕上寫著:歡迎參加暑期課程,歡迎來到芬蘭。

上午9:00學生進入教室,自由分成五組,每組剛好四人。雙橡教育的課務人員以及隨行觀課的五位北市校長坐在教室後方與側面。Suvi老師同意我們在不干擾課程進行的前提下攝影。

Suvi在正式課程之前,運用40分鐘進行三項破冰活動。第一項活動,要求小組成員討論出六點彼此的相似之處。第二項活動是故事接龍,進行之前Suvi將其中一組人拆散併入其他四組之中。活動規則是由第一位成員先說一句話,之後其他人根據那句話的內容,陸續延伸,發展一篇有意義的故事。故事內容可以選擇虛構,也可以是陳述實際的經驗;不必按照次序輪流發言,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加入自己的故事。第三項活動是學生自我介紹。學生先將自己的名字寫在A4紙上,折成桌牌,然後從建議的六項問題中任選一項,輪流介紹自己。提供選擇回答問題包括未來的夢想?如果能變成一種動物的話,希望變成什麼動物?為什麼?如果能隨心所欲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希望去什麼地方?為什麼?

Suvi的教學語言很精準,活動進行的目的與方式交代清晰。討論的過程中,Suvi走動觀察學生的表現,並且不時發出「Wow」、「It’s great」之類的讚美。學生發表意見時,Suvi直視發言者,多用微笑、點頭表示自己的理解與肯定,沒有質問與評論。

我覺得這樣的開始有助於增進師生彼此的了解與信任,而充分的了解與信任則是正向課堂氣氛的必要條件。這樣的課堂氣氛對於重視討論、發表、分享的教學而言尤其重要。此外,教師也能夠從學生的發言表現中掌握到學習者整體的思考傾向、人格特質與語言能力。

破冰活動之後,Suvi從芬蘭與台灣的比較切入,提出了「人類與自然」這項核心問題。她用圖片輔助,簡短描述了人類社會如何從原始而演變到現代。又放了三分鐘的短片,從漢堡的生產過程引導學生思考農業發展的優點與缺點。這個教學環節結束在另外一項問題的思辨:除了營養(食物)之外,我們為什麼還需要自然?十分鐘之內,她已經拋出來很多耐人深思的關鍵問題。

接著Suvi在白底黑字的投影片上呈現「生態學與環境研究」(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這是課程要探討的第一個子題。她在針對生態學給與定義及解釋之前,先讓學生們討論自己所知有哪些詞語是以Eco-為字首?又有哪些詞語是以-logy為字尾?她只讓學生說,自己不加延伸或補充。學生說完之後她在針對Ecology的內涵加以闡述。課程以高密度的提問與發表進行到現在才用了20分鐘。

說明課程探討的第一個主題之後,Suvi讓學生進行第一次課堂活動。每個學生隨機拿到一張包含了自然景觀與生物活動的彩色圖片,被交代完成底下的任務:1. 指出圖片中的生命體。2.指出圖片中的無生命物。3.圖片中的生命體如何依賴無生命物?學生自行練習或相互討論10分鐘後,Suvi讓大家下課休息20分鐘。

下一節課在10:30準時開始。學生分組上台報告,每組至少要有一位同學發表,最多可以每位成員都發表。發表者將照片利用實物投影機播放在布幕上,看著圖片回答指定的問題,Suvi再加以補充。

課程探討的第二個子題是「棲地與限制因素」(Habitat and Limiting Factors)。照著投影片上的文字簡短定義並且解釋之後,開始第二個課堂活動。這項活動挑戰性明顯高於前一項,學生被要求自行發揮創意,繪製一個圖例來呈現特定的生態系當中生物的階層關係。討論時間10分鐘,各組發表的時間也接近10分鐘。

最後Suvi提出energy roles的概念總結這項活動,並且說明了在生態系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身分與關係。於是課程轉到另外一項子題–食物網(food webs)。

Suvi設計了角色扮演遊戲來讓學生理解食物網中各個角色的關係,以及生態平衡的概念。所有學生都動了起來,領到一張代表自己所要扮演的生物的紙牌,貼在身上,然後根據投影出的生態食物網圖例,找到自己上下階層的生物,彼此牽著同一條棉繩的兩端,示意存在著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每個角色都找到自己在食物網當中的位置之後,Suvi虛擬了一些情景,設定其中的特定物種消失了,問學生整個生態系統將產生怎樣的改變?這樣的改變對誰好?對誰不好?這項課程活動總共進行了35分鐘。

接著5分鐘是運用教學軟體進行遊戲競賽式的課堂評量。Suvi要求學生使用電子用品連上網路,自己用名字登錄後進入指定的網頁。她設計了八道問題,內容圍繞著生態系角色與食物網,每題有20秒的時間可以思考及利用手上的行動裝置回答問題,時間到之後公布該提答案,系統並呈現出答題情況的分析圖表。八道題目結束還有總分排名,最高分的三位成員獲得口頭讚美。這種評量方式,寓教於樂,即時回饋,針對基礎知識層面的學習檢驗極有效率。這招要學起來用。

評量結束之後,Suvi交代了兩項課後的研究與觀察活動,其一是白吐司麵包上灑水,放入塑膠袋內;其二是將瓦楞紙板壓在校園戶外的草地上,在一星期之間觀察它們產生或者造成的變化。在觀察實際變化之前,她希望學生先預測會發生什麼事。

午餐時間。

 

發表留言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